基督教茶事工

从茶禅一味看以中国基督徒为主体的中国化实践姜暖

作者:基督教 来源:基督教 更新时间:2017-02-28 点击数:0

从茶禅一味看以中国基督徒为主体的

基督教中国化实践

姜  暖

摘要:吃茶与参禅看似无关,却演绎为水乳交融互为表里的茶禅文化,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中,茶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又能从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恬淡清净中学到怎样的功课?中国基督教可以在茶道之美中酝酿怎样的神学与灵修呢?其中的重点在于我们所开展的是以中国基督徒为主体的基督教中国化实践。

关键词:茶禅一味   灵修神学   中国文化   基督教茶文化   基督教中国化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释圆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微微一笑说:“施主少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释圆笑着问: “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昵?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在水中忽上忽下,沉沉浮浮,不正如我们的人生起起伏伏吗?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细品人生百态,只不过几杯茶而已!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佛教人生故事,佛教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到一个集体无意识的程度,就是说,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否真是一个佛教故事,是否符合佛教教义,还是这只是一个人生哲理故事而已。做为一个普通中国人,也许我们一生没有读过哪一本佛经,没有进过哪一座寺庙,但我们知道所谓“四大皆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们是透过佛陀化的艺术(如:佛教建筑、佛教雕塑造像、佛教绘画)、佛陀化的故事(如:西游记等小说、诗歌、人生故事)佛陀化的生活方式(如:茶禅一味,生活禅)了解了佛教,甚至了解了佛教核心的教义如空观心观等等。“佛教输入,更刺激了中国人的美感;我国的佛教,文字与美术,全涵濡浸润于美之中。佛教与其以“道”而传,勿宁说以美而传。”这些都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中当反思和学习之处。

一、 以中国基督徒为主体的神学思考才能真正实践 “中国化”的命题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佛教的教义是深奥的,佛教的戒律是苛刻的,佛教的精神是出世的,似乎难以大众化普及。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佛教有机的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儒释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是谁造成了这种结果?关键不在佛教本身,而在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文化整合。我们通常会在此提到中国文化所谓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但我在此更关注的是 “中国人”这个族群,此族群不断地立足于自身的处境及人生经验对事物做出反应,而后才有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境界。

对比晚清福音第四次来华,外国传教士是那场中西文化相遇中的主体,相遇的地点在中国,但中国人却扮演了一个相当被动的角色。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的论文集,近1200页的篇幅中,探讨中国传统思想的只有5篇,不及40页;其中由中国人执笔的只有两篇,显然,那时中国人和基督教并没有真正对话的机会。

神学阐释是外国传教士带来的,神学教育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教堂建筑是外国传教士设计的,教会管理资金运转是外国传教士运作的。甚至培养中国传道人,进行中国本色化思考,进行国际交流交往都是以外国传教士为主体的。没有“中国教会”,只有“教会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真的只是传教地图上的一个点而已。

与福音来华同时间,茶作为绿色的黄金也乘坐送传教士们来的船去到了欧洲,但中国茶文化却并未与之同行。中国茶所到之处大受欢迎,被当作奢侈品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标准和社交方式,甚至形成了炯别于斯的英国茶文化。原因就是“中国人”在茶叶西行中的主体缺失。

中国人在解放前那场中西文化的伟大相遇中是被动的,没有自信的,一百年后的今天却不一样。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在新的时代中重新彼此打量:中国人更加自信地捧着“茶”走向世界,基督教神学也更加“降卑”地想要委身在中国的客店马槽中。

本文为什么要提出以中国基督徒为主体的神学思考才能真正实践 “中国化”的命题呢?“敬孔祭祖”问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敬孔”问题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礼仪之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打孔家店”,到陈伯达“打倒孔家店”前后经过了200多年时间。从“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全民性敬孔习俗到今天中国人对孔子一般性地尊重,被当年的教宗视为不可谅解的全民“偶像崇拜”不是外国传教士们制止的了的,但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文化改革者们却完成了这个任务。同样,真正让中国人剪掉了辫子,放开了裹脚布的也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今天的中国基督徒有机会作为文化主体从中国人的视角重新反思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这是上帝在时代中所赋予给中国教会的宝贵恩典。如何“从中国人的视角”进行反思呢?那就不仅是开几次神学思想研讨会,写几篇论文,不光是在神学的思考上,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人生体验的方方面面所进行的认真实践。

如何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可以不仅“以道而传”,而且“以美而传”,是唯有中国基督徒自己才可以从生活当中不断发现、认真思考和努力宏扬的。就是说,中国基督徒才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主体和关键。比如在今天的时代中,我们如何评价什么是中国化的服装?衬衫和西服是中国人的服饰吗?还是只有唐装和马褂才是中式服装呢?许多中国人习惯于穿衬衫,而且并不会意识到衬衫是舶来品,不会说“这个人穿的不是中国化的服装,装得是洋装”。这是由于穿衬衫的人是主体,穿哪件衬衫是人的自主选择,而且这个人是按照“审美的要求”而非“中西有别”的要求来自主选择的结果。所以,衬衫本身被淡化了,穿衬衫的人之美被关注了。相反的,同样的衬衫如果被穿在外国人身上,自然就是不折不扣的洋服了。

谢扶雅认为中国的基督徒在表明自己的信仰及神学立场时,必然要带有自己对圣经及耶稣基督咀嚼、辨味、消化、体验后所表达出来的“中国化”的气息,而非“一个净教的信仰内容”。毕竟“希腊基督教”和“拉丁基督教”的歧出是很明显的,复原诸宗派跟天主教的分道扬镰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中华基督教”的产出在他看来,实属当然。在这方面,中国化的佛教堪称基督教中国化的表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因为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神学思考还要落实在接受了良好神学装备的教牧人员的身上。中国基督教特别是农村教会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迷信化”和“民间信仰化”现象,赶鬼、清家、虚假灵恩、视龙为偶像、甚至把共产党说成大红龙、不允许信徒努力工作、不接受主管部门的登记监督,或者把民间信仰改头换面披上基督教的外衣,这些情况不仅存在,而且成为一种不健康的趋势,在很大范围中有漫延可能。把许多“非基督教”的内容搀杂到基督信仰里面,这非但不是“中国化”,反而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信徒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的态度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基督徒服务社会、担当责任。使中国基督教的神学传讲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使中国基督教的社会贡献得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认可和敬佩,我们当走的路还有甚远。

二、 茶禅一味与蕴于日常生活中的神学思考

茶禅一味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蕴藏于日常生活中的神学智慧,不是宗教灌输,也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哪怕是一杯茶里面想找出身心的和谐。通过一杯茶所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冥想,去感悟和省思人生奥秘。

什么是真正的神学思考?是几位学者坐在象牙塔中的竭力辩论,还是平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心谈论?擅长一苇渡江的佛陀常将“道”载于“器”中,通过艺术、文学、故事、器物皆可教化众生,这让我们想到基督指着空中的飞鸟、野地的百合所谈论的。中国基督教的确应该更从日常的百姓生活中进入神学上的构建,神学思考不光要转化为讲台信息,还要内化于日常生活,于平淡无奇中讲说上帝的奥秘。

想起书上讲当你去洗澡时,店主会对你说父比子大。你去买东西,卖家会说圣子是首生的不是被造的。中国式的冥想和表述更加含蓄深沉也更加优美。有人总结儒释道的精神内涵就是真、善和美,中国人早就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蕴于艺术的美感当中。所以,基督教的中国化一定是一种实践化的神学进路,探索基督教在中国如何“以美而传”实在是中国化实践的重要步骤。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形成了以直觉观、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白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知觉观照方式。禅宗有言,“平常心是道”,与丛林密不可分、已然普及日用乃至制度仪式化的饮茶,自然亦成为悟道起修的途径。禅宗祖师常以生活中的事情点醒行人,留下许多禅师借茶说禅的公案故事,这其中最著名的白然是赵州禅师的“吃茶去”,《五灯会元》卷四对此有详细记载:

一人新到赵州禅院,赵州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师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赵州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自从此法门一开,丛林中多有沿用赵州的方法打念头,除妄想者。赵朴初先生亦曾有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白揭,不如吃茶去。”简单而直接的“吃茶去”三字,使茶禅之融合初露端倪。

日本当代禅学专家秋月龙氓在其名著《禅海珍言》中,以“茶禅一味”为题介绍了这样一则公案:“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又白斟了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秋月认为这便是“茶禅一味”最初的史迹。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这一法语的,虽公认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禅师,其定型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密不可分。余悦在《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一文中对此有详细考证,认为“茶禅一味”是受克勤禅师的影响,而非直接出现“四字真诀”。文章指出,公元805年,日本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形成日本最古的“日吉茶园”,南宋乾道年问(1165一1173年),日僧荣西来华,返回后将中国禅寺的饮茶方法带去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被称为日本“茶道之开山者”的村田珠光,在学习借鉴荣西的基础上参访一体禅师,得禅之教外别传,并从一体处获得了印可证书---圆悟的墨迹。这一墨迹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成为茶道界最高的宝物。茶禅一味四字法语的出现虽难以确定精确的第一提出人,但其源于茶与佛教日渐交融的事实则毋庸置疑。

 “茶禅一味”,其真髓是茶与禅在精神上的相通、都重在清远、冲和、幽静的化境。十六世纪,集日本茶艺之大成的千利休(1522一1591)结合茶艺与禅学,提出“和、敬、清、寂”的品茗原则,开创了大众化的新茶道---和美茶(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相结合),使传统品茶艺术更上升到精神享受的审美境界。世人都奉千利休为茶道宗师,他所倡导的“和、敬、清、寂”迄今仍是日本人民恰守的茶道精神。

自古以来,茶文化与禅文化结缘甚深,这既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渗透,又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浸染;既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丰富,又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充实。因而,探究茶文化中的禅文化精神和解析禅文化中的茶文化精神,对于我们深入透视茶文化和禅文化都是必不可少且多有裨益的。

三、 基督教可以藉“茶事”以灵修吗

   我国茶文化主要表现为茶艺与茶道。茶艺是指选茗、择水、烹茶、茶具艺术等一系列内容,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茶道是指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艺术,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茶艺有形有名,是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则是道理、精神、实质、内涵,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茶器是茶的载体,与茶艺茶道密不可分。精美的茶器不光赏心悦目,更将茶之哲理表述出来。一盏清茶,也可以让我们体会神学之美灵修之味吗?当然可以。基督若降生在中国,必定也会在品茗中论道,寓灵修于茶事当中。

(一) 从茶道的维度谈灵修

基督化茶道精神可用“清、诚、和、真”四个字来概括。

“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澈”。清乃自然,纯净,圣洁;“诚”是“诚实”、“信实”、“诚信”、“诚恳”。诚乃敬畏上帝,尊重他人,克已谨慎。“和”是 “和好”、 “合和”、“合一”、“和谐”。和乃神人和好,与人和好。 “真”是“求真”、“归真”、“真理”、“真人”。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真人之真。

1、“清”

清是自然,是纯净。

中国茶道精神讲求“以自然为美”,一方面与茶本身的自然属性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密切相关。茶产于深山幽谷之中,吸收了天地的精华,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拥有最纯洁、质朴的本性。煎茶之水是取自大自然中的泉水、江水甚至露水、雪水。古人用来成茶的器具亦是选用自然土壤为原料而制成的陶壶或瓷壶。所以烹出的茶汤也融合了来自自然的清纯与质朴。陆羽在其《茶经》中首句便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个“嘉”字透露出作者对茶的自然美的肯定。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清心的人是纯净的、清澈的。正如一杯清饮,毫无搀杂。茶的清又表现在能使人明心见性。“清”字让我们想到中国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也让我们联想到圣经所说的“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

混沌初开,神说要有光,是为“清”;挪亚、亚伯拉罕于万民中成为义的器具,是为“清”;先知秉上帝之言以警世,是为“清”;耶稣于十架之上倾洒宝血,是为“清”;在基督里得生命活水,是为“清”;信徒美好的生命见证、教会等候新郎婚筵等等皆为“清”。

2、“诚”

  诚,是信实,是忠诚。

《中庸》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讲“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这就是将从蕴含在天道里的“诚”转化为人道里的“诚”。宋代的周敦颐也在他的《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诚则无事矣。”天地乾坤,万物资始,阴阳变化,都以“诚”统一贯穿。所以,人要体悟“诚”,践行“诚”,因为“诚”是“圣人之本”,也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没有“诚”,一切就都没有了。由此看出,“诚”是中国文化里贯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是中国文化里的重大命题,是中国人思想文化里的一个重要的核心价值。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约一1:9】,“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4】,“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腓2:15】

神造我们是为“诚”;神爱我们是为“诚”;神救我们是为“诚”;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2:13】

3、“和”

和,是和好,是爱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唯一展现的两个汉字,就是“和”与“茶”字。这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方块汉字,既代表着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充分说明“和”与“茶”的密切关系。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人和、和为贵、和谐、和合、祥和、谦和、和谐处事、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以及和平共处等,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民族和谐与世界和谐。

和,更是基督教神学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罗5:10】“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林后5:18】“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西1:2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谢扶雅从孔子的这两个回答中概括出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人如己”的诫命相当一致。但耶稣的“爱人如己”是从“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而来的。而孔子说“爱仁”,没有提到以“爱天”为前提,孔子的“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一种人我之间的相互立达行为。

4、“真”

真,是真理,是求真。

陶行之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人内心之中不懈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哲学讲人道,又讲天道。人道是善,天道是真,人道法天道,归根结蒂,还是天道为本。” “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罗3:4】,“骑在马上的,称为诚信真实。”【启19:11】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弗4:21-22】

茶道当中我们体会到一种真。真是生命最本真最朴实的根本。中国茶讲究清饮,清饮就是寻求和保持茶本真的味道。热水冲注,原来已干巴巴的茶叶又舒展还原成起初的样子。甚至我们不光可以观其茶形,还可闻其茶香。想到一片茶,经过了采摘、烘炒、窨制、发酵各样工艺,又舒展为原来的样子,返璞归真这个词不由跃然心间。世人看的永远是我们“好不好”,上帝却看我们“真不真”。这真是真理的真,是真实的真,也是真人的真。

(二) 从茶艺的维度谈灵修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应属茶文化形而下的方面,它在择茶、择水、择器、品饮、奉茶等技艺中展现出茶文化丰富的审美意蕴。基督茶道之美不在言语,而在茶艺的举手投足之间展现无遗,让人留连。篇幅之故,此处只提纲挈领点到即止,不展开探讨。

1,冲泡品饮中的灵修

   明代张源认为茶艺有六个要素: 茶、水、器、火、人和境。茶艺是就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烹茶、品饮的艺术活动。要想有好茶喝,就得会精心挑选茶叶,会选择品质上乘的水,会选择合适的茶器:要想喝好茶,就得会掌握煮水泡茶的艺术,更要学会把茶道精神融入到操作技术当中。适时辅以诗词歌赋,谈道分享,茶事即成为灵修、辅导、交流、查经之圣事。

2,奉茶礼节中的灵修

    中国既是礼仪之邦,又是茶的故乡,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中国自古就有“七分茶"的说法。说的是倒茶要到七分满,意思是请客人轻酌慢饮,不必急着离开;若是将茶倒到十分满递给客人,便有下逐客令的嫌疑。“七分茶”既显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又体现了客人的文雅和修养,更创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所以,在茶人看来,一杯七分满的清茶是一种尺度,一种分寸的象征,体现出的是东方文化中含蓄、简约、宽容、自律的处世哲学。

   在基督化的茶艺奉茶礼节之中最能体现服侍的内涵。“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20:26-27】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诗133:1】服侍的过程本身亦是灵修,是属灵的操练。

(三) 从茶器的维度谈灵修

探索基督教艺术在茶器和茶包装上中国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基督教的美、善与神圣藉陶瓷、书画、剪纸甚至京剧、民乐等中国元素呈现出来,这不光是基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补充和扩展,同时也是基督教神学脱离象牙塔,扎根中华沃土应有的反应。像茶禅一味所带给我们的启发一样,基督教神学并非只有一种纯理论的表达形式,道不远人,将神学浸润于美中,于潜移墨化之中引人入胜,在基督教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比如在茶壶茶杯的设计上不光可以有“圣灵所结的果子”“八福”“八步灵程”内容的经文,更可以在形状设计上表现“三位一体”“神人二性”“圣母子”等丰富内容,让人于品赏把玩之时体悟上帝的奥秘;青花瓷、黑陶、紫砂在传统的中式图案之外也可以饰以欧式花纹甚至圣经故事,使茶具成为道的载体;剪纸、木版年画等中国元素都可以进入茶包装的设计当中。在这些方面山东教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可以使“圣省山东”的宝贵传统文化绽放基督的灿烂之光。

结语:

只要中国基督徒这个主体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当中,基督教融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艺术各个领域就会逐步完成。耶儒对话的神学探讨给基督教中国化神学的内涵,生活化的神学表达神学实践却能够真正意义上最终完成中国化的过程,于潜移墨化中和中国文化结为一体。我们期待着在实践上更多的创新和拓展。


山东省基督教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济南市槐荫区粟山路356号
邮编:250000 电话:0531-58676677 备案号:鲁ICP备16020821号-2